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化宋第83节(2 / 2)


  建城并不是难事,他曾经在西北兰州任录事参军,那里每年都能建许多新城,但城中的守备、粮食,都需要内地供养,整个西北开拓边疆之后得来的三百多座城池,有大半都无法自己自足,去岁甚至出现了巨□□。

  如果能让这位王里正将去西北治理那些城池,说不定便能让那些城池扭亏为盈,不再拖累大宋财政,如此,也可以让这位年轻人平步青云,而不是只在这小地方,做一位不入流的吏员。

  想到这里,张叔夜整了整衣襟,准备等那位里正忙完之后,约他一见。

  但这一等就是大半个时辰。

  “里正,这个申请,是碳坊要求将铁路修到他们那坊中……”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封了吧,让他们起一个计划书,铁路要耗费铁坊很大产量,让他们先去协商。”王洋翻看了纸页,提笔写了几句,交给助手。

  类似的事情,如南区要修沼气池;东区新修了一座水塔,邀请他去参加落成宴;码头区的市舶务想要修一片住宅,要批地;育幼园的人手不够了,要求增加;码头的船只经常带淮南东路的流民过来乞讨,要不要对这些船进行罚款……

  这些事情各种各样,乱七八糟,这间房子不大,声音断断续续,张叔夜带入自己,有的他很容易解决,有的要想一会,有的解决不了,但那年轻人却是举重若轻,知道所有的细节,能很容易地处理问题。

  终于,那助手抱着一堆书文出去传达了,王洋这才抬起头,对着张家父子笑道:“宋澜走时才说两位是来寻吾,实在冒犯,让两位久等了,不知两位客人有何事指教?”

  张叔夜拱手道:“冒昧来访,未能及时递上名贴,还忘见谅,只是老夫初到贵地,看此处风土人情有异,且有诸多不解之事,所以才未忍住,前来求教。”

  王洋微笑道:“张先生不必如此,这也不是什么机密,只是这新镇之事,内容繁杂,怕是一时难以说清。”

  张叔夜展颜道:“是老夫孟浪了,这天色渐晚,如王里正不嫌弃,不如由老夫做东,择一处客店,以茶酒拜见。”

  王洋当然说好,赵士程懒得走远,立刻跳出来道:“就去我住的客栈吧,我得早点回去,不然老爹又要抱怨。”

  王洋拉起小孩的手,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张氏父子。

  张叔夜当然应允。

  于是一行人都上了小孩的车,赵士程觉得无论古今,都是有车一族比较方便啊。

  -

  天色已晚,主路上挂着许多风灯,光芒明亮而稳定,张叔夜疑惑道:“为何要路上点灯?”

  王洋道:“工坊做工很晚,夜路难走,这主路上的灯,也就点一个时辰,却可以让人归家容易些,好过他们在路上耽误,也更能安心。”

  张叔夜赞道:“善行也。”

  晚上车马少了许多,速度也快了起来,不到片刻,就已经到了那处客栈,张叔夜觉得很是巧合,但也省了回来的脚力,便去请了一个雅间,煮茶上菜,双方攀谈了起来。

  赵士程先上去给老爹报到回来了,然后又拒绝了老爹一起吃晚饭的要求,噔噔噔地从楼上跑下来。

  张叔夜对这个不吵不闹的孩子也不介意,随他了。

  而他们的讨论,也开始进入正题。

  “……张先生的意思是,想知道如何将西南边境城池,扭亏为营,不再成为财政负担?”王洋温和地问。

  张叔夜道:“不错,正是如此。”

  如果能有办法,献上朝廷,他必然可以官复原职,而不必在西安草场里牵牛喂马。

  王洋看了一眼旁边的小孩,两人相视一笑。

  然后,前者正色道:“张先生既然诚心请教,那我便如实回答,此事,非一朝一夕功!”

  张叔夜认真道:“请先生赐教。”

  王洋道:“西北诸城,位于边境,无论发展何等产业,都离开不开两者,一者为利,一者为人……”

  张叔夜认真听着,他是能中进士的人,记忆极好,倒也不用做笔记。

  “而西北之利,最为重要之处,便是全要依靠中原财力供养,所以,就以羊毛为例,需要水、需人,我们找一处临水之城尝试,而在最初之时,必须有一富饶州县,全力扶持……”王洋不知道西北有什么好的东西,但没关系,老师肯定知道,只要先让张叔夜明白,当好密州知州有多关键,其它的,回头问过老师再补。

  老师的给出的价码,他还没见过谁能拒绝得了。

  第110章 老少交锋

  王洋作为赵士程最后一个教出来的徒弟, 得到的指点其实还在山水和种彦崇之上,前者是因为赵氏商行有赵家宗室这个大树,天然就避免了很多麻烦, 而赵士程给出的货物差不多都是高等科技千锤百炼后弄出来的科技树, 对市场是处于一种降维打击的状态, 所以山水遇到的麻烦其实并不多,在人身安全可以保障的情况下, 有足够多的容错,山水这种机灵的小姑娘也勉强可以应付。

  而种彦崇更多的是崇拜火器的力量,对赵士程的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

  王洋就不同了, 他是从无到有,在基层用无数困难和人心历练出来的人才, 对于经济、民政的了解甚至远在赵士程之上,所以, 就算赵士程不给开外挂, 也足够应付张家父子。

  就比如现在,他听过张叔夜的要求后, 开始仔细了解了西北一地的不同情况。

  张叔夜有求于人,当然有问无不答,在他看来, 西北是有特产的, 那就是青盐,青盐的贸易高于牛羊的贸易主力,其他的皮货、草药, 都只是添头, 但盐是大宋的贸易武器, 宋与西夏早就禁断了青盐贸易, 也就是如今羊毛异军突起,又占了一些贸易的份额,让西北边州添了一点进项。

  但王洋听完之后,就知道光是羊毛,远不远够支持三百多边寨的进项,在他看来,想要让西北边州扭亏为盈,那就要充分利用畜牧业的优势。

  比如养羊,不只是毛有用,羊皮也可以熬胶,羊奶可以做粉,羊肉可以像海货一样,制成干货,甚至可以利用青盐便宜的特点,做成腌肉,这些都是可以增加附加值的办法。

  但如今的西北诸城,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王洋问道:“西北诸城,多为卫戌连防而筑,所以城中多为守军,少有民夫,如此,又如何经营呢?”

  张叔夜道:“西北诸城,虽然是守卫,但却也是诸羌交易所在,内地货物,在城中与边民贩卖,只是商贸所得利少,常一年两年,方才往返一次。”

  王洋听懂了,西边边贸是有市场的,但市场很小,安全性又不高,商人不愿意过去。

  “所以,张监司若想改变,那么,就得打通西北与东面的商路,”王洋心里略为有数了,“先前我说,必须有一富饶州县全力供养,也是有此因由,西北非一州之地,而是下辖两路四十四州,想要一次将三百余边城全数扭转,是不可能的,但要扭转一部分,却还能一试。想要解决,那得先有一处边城兴起,以做表率。”

  张叔夜听得很认真。

  王洋继续道:“比如,找一处位于渭河渡口处的城寨,收拢周围牧民,约定每年在其部落收买多少羊毛,将周围的毛料聚集到一处,再利用水源梳洗羊毛,收拢周围人手,织洗毛料,再引入织机,将毛料就近销入成都府路,以成都府之富庶,必能让这处城寨扭亏为盈,若能做好,再向其它诸路推广。”